古人怎么吃 ?揭秘“有味道” 的中国考古
中新社北京2月20日电 题 :古人怎么吃 ?揭秘“有味道”的中国考古
中新社记者 李纯
“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” ,这句民间俗语足以表明饺子在中国人食谱中 的特殊地位 。然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,过年吃饺子 的习俗最迟出现于明朝 。这种春节期间 的吉祥食品 ,古时亦有“娇耳”“牢丸”“匾食”“水点心”“煮饽饽”等多种称呼。
中国人讲究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千百年来,美食带来 的怡然与感动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情感,对古代饮食的考古研究也有其特殊意义 。2021年 ,中国考古学迎来百年华诞 ,关注“古人吃什么 、怎么吃”正当其时 。
“食物和社会 、文化 、制度等等更复杂 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。”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指出 ,饮食考古不仅关注食物本身 ,更要透过食物观察人,通过了解人们如何获取、分享食物 ,研究与食物相关 的人类社会 、文化乃至精神世界 的发展变化 。
如其所言,通过研究饮食考古 ,今天 的人们得以一窥人类文明早期 的样貌。
据媒体报道,2002年 ,中国考古学家发掘青海喇家遗址时,在一只倒置 的陶土碗底发现了长约50厘米 、直径约0.3厘米 的面条。这一考古发现是中国先民在4000年前就已开始制作面条的直接证据 ,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 的最早 的面条 。
无独有偶 ,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 ,发现了目前中国已知最早 的酒的证据,更是将中国人造酒 的历史推至距今约9000年前 。
“在田野考古中,常有让我们惊喜 的饮食考古资料发现。但要获得关于饮食 的考古资料,整体来说还是很难 的 。”范佳翎指出 ,有机物难以保存 ,目前考古发现 的面条 、点心 、鸡蛋等文物都是在特别机缘巧合的适宜 的环境中才保存下来 的 。“资料难以获得 ,这是饮食考古 的第一难点。”
好在除了食物本身 ,对食器 、餐具 的研究也能洞察古人于一饮一啄之间的种种心思。
比如 ,商周时期 的青铜酒尊造型多样 。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廼松《论青铜鸟兽尊》一文介绍 ,目前已经出土 的青铜鸟兽尊包括鸟 、鸮 、鸳鸯 、鸭 、牛 、犀、羊、猪 、马驹 、象 、虎 、牺 、兔等十余种形象 。其器类之丰富 ,足以表明古人对此类器物 的重视程度 。
广受青睐 的鸳鸯锅 、九宫格火锅 ,古代也有雏形 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繇华歆王朗传》记载“文帝在东宫 ,赐繇五熟釜”。这里的“五熟釜”就是一种内嵌隔板 的铜锅 ,可以分隔出不同区域,实现“一锅多吃” 。
另据媒体报道 ,在发掘汉代海昏侯墓时 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三足支撑 、肚大口 小、下连炭盘 的素面铜器 。有观点认为,这就是中国“最早 的火锅”实物 。也有专家指出,从炭盘盛放的燃料量估计 ,这件器物可能无法达到类似今天火锅的功能 ,只能算个“保温器” 。
“从碎片化 的考古资料到形成对饮食考古 的认识 ,这个研究 的过程也充满挑战。”范佳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,考古研究是一门严谨的科学,“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” 。
除了出土文物 ,大量关于饮食的历史文献 ,包括正史 、诗歌 、笔记 、小说等 ,亦可兹利用。例如,宋人孟元老所著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 :“有司进暖炉炭 ,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。”按照今天 的理解,“暖炉会”就是古人 的“火锅party”。由是可见 ,火锅在宋代已风行民间。
另据文献记载,古人的一些饮食习惯 ,在今天看来也很“现代”。
比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录了“夜市直至三更尽 ,才五更又复开张” 的景象 ,还记载了夜市上 的“果不翘羹、灌肠 、香糖果子之类” ,甚至“冬月虽大风雪阴雨 ,亦有夜市”。如此看来,今天所提倡 的“夜间经济”,宋代就已出现 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还记载 :“市井经纪之家 ,往往只于市店旋 买饮食 ,不置家蔬。”可见 ,与当下许多白领上班族一样,宋朝也有不少人不怎么在家起火 做饭。
“食物为我们提供生存 的基本需要,没有食物 ,人类就无法生存 ,人类社会也无法发展 。”谈及研究古代饮食 的现代意义,范佳翎表示 ,饮食考古研究让 我们了解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走向农业生产 ,如何驯化五谷六畜 ,对这些资源 的获取和掌控又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。
“人类 的今天型塑于过去,甚至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,”范佳翎指出 ,“对过去 的了解能让 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。”(完)
文化新闻精选 :
- 2021年03月01日 15:36:38
- 2021年03月01日 09:21:37
- 2021年03月01日 05:36:07
- 2021年03月01日 05:27:34
- 2021年02月28日 20:08:14
- 2021年02月28日 11:25:45
- 2021年02月28日 04:14:07
- 2021年02月27日 00:02:57
- 2021年02月26日 22:04:46
- 2021年02月26日 15:01:00